深秋的武汉霜寒渐重,而365bet备用网址台湾音乐学系的气氛,却较之平时更加热烈、活跃。适逢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在全系师生的精心筹备下,“第五届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长江流域音乐非遗展演”、非遗音乐工作坊、“东方音乐学讲坛”系列讲座等诸多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研讨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0月27日至10月29日,“第五届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滨江校区六楼会议室隆重举行。“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领域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会议联合国内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音乐教学力量,旨在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进步和学科建设。在此之前,已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2011)、中国音乐学院(2012)、中央音乐学院(2013)和沈阳音乐学院(2015)成功举办了四届。
作为“第五届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的承办方,365bet备用网址台湾音乐学系在传统音乐教学、科研方面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自1978年成立的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室开始,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和科研方面涌现了杨匡民、童忠良、孟文涛、史新民、周畅、方妙英、刘正维、杨溉诚等一批老一辈学者,他们在湖北民间音乐、武当山道教音乐、土家族仪式音乐的收集、整理及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30年的探索、奋斗与积累,365bet备用网址台湾的传统音乐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此次会议恰逢365bet备用网址台湾音乐学系建系30周年,来自全国各地共40余位学者同聚长江之滨,共同为传统音乐教育事业建言献策。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上海戏曲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北方昆曲剧院、广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和365bet备用网址台湾的各位传统音乐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建设”、“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三个会议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365bet备用网址台湾音乐学系主任周耘教授主持,365bet备用网址台湾院长胡志平教授致欢迎词,胡院长在致辞中说:在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不断开拓的今天,传统音乐教学应更加多元化、信息化,院校之间应该更加积极地开展对话交流、互通有无、携手并进。在各位专家学者为我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必将对365bet备用网址台湾传统音乐教学和科研带来深远的影响。
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教授和365bet备用网址台湾刘正维教授分别作了题为《20世纪高校中国传统音乐教材的回顾与评述》和《“四径”析声腔》的大会演讲。乔建中教授从1943年杨荫浏先生的《国乐概论》一直谈到多种《传统音乐概论》教本的新视野,结合不同时期重要的传统音乐教材编写的意义,论及当今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的历史重任;刘正维教授从地态、心态、史态、语态、乐态的辩证关系,和旋律、调式调性、腔式、结构四条途径解析了不同戏曲音乐的关系和特征。
两日的会议中,学者们围绕三个议题分八个场次发表了各自对传统音乐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的理念、构思和设想。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建设”议题中,学者们对于音乐高校民族音乐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展开讨论;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究”议题中,学者们就各音乐高校的传统音乐特色教学和特色课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教学”议题中,学者们以具体音乐实例的研究和传统音乐课程进行中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成果。
此次“传统音乐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不仅仅给全国各音乐高校传统音乐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传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的契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学科的推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胡志平院长致开幕词)
(周耘主任主持开幕式)
(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
(乔建中教授作主题演讲)
音乐会:江声浩荡,非遗传承
在研讨会召开期间,一场阵容强大的音乐会——“长江流域音乐非遗展演”在编钟音乐厅也拉开了帷幕。此次展演以“江声浩荡,非遗传承”为主题,活态地展示了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各地民间传统音乐,也集中展现了音乐学系近年来在保护、研究长江流域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重要成果。参演人员中,既有来自湖北、湖南地区的民间音乐家,如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金奖获得者谭学聪、土家族歌手杨新益、苗族人气歌手龙仙娥、“鄂西歌后”陈家珍,同时也请出了各地的音乐非遗传承人和专业演出团体,如布朗族弹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岩瓦洛、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大师刘年华、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丁承运教授、国家一级演员王荔、尺八演奏家蔡鸿文、西藏拉孜堆谐歌舞团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表演团队等。
在这场展演中,有多首耳熟能详的两湖地区民歌。土家族民歌《螃蟹歌》歌词诙谐幽默,是土家汉子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歌曲,能够缓解劳动疲劳、调节劳动情绪,表现土家人勤劳质朴、开朗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薅草山歌《石工号子》是土家族的劳动歌曲,具有“一鼓催三工”之效果,改变为七人演唱的撒叶儿嗬组合更具有现代的审美观和舞台的观赏性;土家原生态山歌《薅秧歌》则表现了男女青年在劳动中传情达意的心声;高腔山歌《常得大地春常在》是近年来的创作歌曲,歌唱党的领导与和谐的社会;陈家珍母女倾情演绎了巴楚古歌的珍贵遗存——兴山民歌《下田号子》、《五更》,悠扬的歌声,唤醒了巴楚游子的乡情;湘西民间女歌手龙仙娥演绎了当地的原生态音乐《水腔》、《木叶情歌》,湘西苗歌源远流长、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苗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旋律优美,润腔技巧丰富,独具神韵,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征。
(鄂西南土家族谭学聪撒叶儿嗬组合)
(土家族山歌手杨新益)
(湘西苗族歌手龙仙娥)
(兴山民歌传承人陈家珍母女)
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剧,是湖北地方戏剧的代表,国家一级演员王荔演绎的《王昭君》片段更是丝丝入扣,将汉剧的艺术美感呈现得淋淋尽致;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剧目丰富,造型生动,唱腔悠久,其主要传承人刘年华携女儿、弟子一行表演了《争亲打擂》,赢得了满堂喝彩。
(汉剧大师陈伯华第五代传人王荔)
(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人刘年华)
长江流域的传统音乐亦不乏大雅之作。近代琴学成就卓著的泛川琴派,其主要流传地区就在湖南、湖北一带,国家级古琴非遗传承人、泛川琴派嫡传子弟丁承运教授登台演奏《流水》,散发着天籁、地籁与人籁相谐相合、浑然一体的气象;丁教授与夫人傅丽娜琴瑟和鸣的《神人畅》,再现了上古时期的遗风流韵与“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丁承运、傅丽娜伉俪琴瑟和鸣)
此次展演不独有长江流域的音乐,也涵盖了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彰显出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来自西双版纳布朗族音乐的传承人岩瓦洛一家载歌载舞,以动听悦耳的琴声、甜美温馨的演绎,向观众展示了布朗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喜悦心情;台湾的尺八演奏家蔡鸿文独奏了《古道吟》,全曲以冷调的音色和外来音调色彩,以及独特的演奏技法,描述了古丝绸之路与大漠风沙景象;来自西藏的格桑卓玛等艺术家带来的民族色彩浓郁的藏族歌舞,将大家带入了圣洁的雪域高原,拉孜堆谐《格桑啦》旋律优美,节奏欢快、豪放,在扎念琴的伴奏下相得益彰,引人入胜;应邀来汉特别出演的新疆木卡姆艺术家小组的压轴演出,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木卡姆片段《且比巴雅特》、弹布尔和都它尔合奏的《艾介姆》以及舞蹈《阿图什》依次上演,令人沉浸在西域音乐的奇幻色彩与美妙音节中,乐曲终了,不禁拊掌叹曰:洋洋乎,盈耳哉!
(布朗族音乐传承人岩瓦洛携女儿女婿登台)
(台湾尺八演奏家蔡鸿文)
(藏族歌舞·拉孜堆谐)
(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
此次非遗展演,不仅充分体现了音乐学系在传统音乐教学上立足地域优势、放眼各类音乐形式、将理论学习与感性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也彰显了长江文明滋养下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有助于推动传统艺术在年轻一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工作坊与学术讲座:声情并茂,知行合一
参与此次非遗展演的艺术家们,不仅在舞台上一展风采,还走进课堂,生动讲述了非遗音乐文化及其背后的故事。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滨江校区展演楼湖北音乐博物馆的非遗音乐工作坊中,举办了八场别具一格的音乐沙龙。
来自新疆艺术学院的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等为大家介绍了木卡姆中各个乐器的音色,并邀请同学们试奏,这些乐器中有古时游吟诗人边走边奏的热瓦普、有只有两根弦却表现力极为丰富的都塔尔、还有最能代表新疆风韵的弹布尔和新疆手鼓。伴随着律动十足的八拍子节奏组合,师生纷纷加入了舞蹈队伍。西藏的格桑曲杰以及著名的西藏拉孜民间艺术家扎西旺拉等,为大家展示了西藏歌舞中较为出彩的拉孜堆谐,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同学们跳起了堆谐舞,现场气氛活跃。布朗族弹唱国家级传承人岩瓦洛与女儿玉帕坎、女婿岩的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布朗族歌舞,四弦琴的欢快律动、布朗人家美妙的歌声,将布朗弹唱的活泼风趣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场的师生们沉浸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之中,犹如亲临布朗山寨一般。湘西的“百灵鸟”龙仙娥也带来了悠扬的歌声,介绍了苗族歌曲中的“高腔”、“平腔”以及“润腔”,并指导同学们演唱著名的“水腔”和“高腔”,优美动听的旋律、委婉曲折的腔调,凸显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真可谓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谭学聪先生向大家讲述了土家撒叶儿嗬的悠久历史、运用场合、丧礼习俗以及自己学习撒叶儿嗬的历程,并现场演唱起了母亲教给他的《姊妹调》,还教现场观众学跳撒叶儿嗬中的舞蹈,在他的热情带动下,现场一派热闹景象。著名作曲家王庆沅介绍了兴山民歌代表传承人陈家珍母女,讲述了自己研究兴山民歌的经历以及兴山民歌中著名的“滚音”,陈家珍母女为到场的观众演唱兴山民歌《五句之歌》、《五更》和长篇叙事诗《落阳腔》,通过听唱、学唱兴山民歌,同学们体会到了其中的不易,更被陈家珍老人传唱兴山民歌的精神所打动。鄂西高腔名歌手杨新益在蔡际洲教授的提议下,分别用四川与鄂西的两种风味演唱了歌曲《槐花几时开》,以及《太阳出来照白岩》和《刘三姐》,杨老师也畅谈了民歌的演唱与传承等问题,并接受了恩施籍同学的现场拜师。皮影戏大师刘年华携女儿杨春霞和徒弟卢才勇、朱从兵来到工作坊,让师生们零距离接触到了皮影的制作、皮影戏的音腔以及皮影戏的基本操作,展示了由同学们完成的现代剧目《拔萝卜》、《小猫钓鱼》和自创节目《一起摇摆》等。
(土家族撒叶儿嗬工作坊)
|
(布朗族乐舞工作坊) |
|
(西藏拉孜堆谐工作坊) |
|
(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工作坊) |
|
(兴山民歌工作坊) |
|
(恩施山歌工作坊现场学生拜师) |
(苗族民歌工作坊)
通过工作坊的现场体验,同学们纷纷惊叹民间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更坚定了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决心。
在加深音乐感性层面体验的同时,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则从理性侧面强化了大家的理论素养。10月13日至11月4日,十余位来自校内外的老、中、青学者,先后与师生们分享了他们的近年来的学术研究心得与成果。
首先开讲的是著名音乐人类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他应邀作了题为《学术研究的“三部曲”:问题、论证和阐释――以音乐1927为例》的学术演讲。洛教授以“音乐1927年——以萧友梅及国立音乐院为例的上海音乐文化研究”为例展开论述,旨在通过剖析相关特定案例,引导听众“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我们已经熟悉的历史及其现象背后的更为深层的因素” 。上海音乐学院“生态音乐学团队”特聘专家刘桂腾的两场讲座分别以《定点追踪法》和《田野数据采集的方法》为题,与大家分享了他长期以来从事田野音乐工作的宝贵经验。刘正国教授则向大家介绍了他在“龠”类乐器研究领域耕耘多年的诸多发现,提出了诸多颇有新意的见解。马达教授在演讲中阐释了岭南传统音乐的多元并存现象和独特艺术魅力。在桑海波教授与和云峰教授对话式讲座中,桑教授从人类发展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个不同的时空维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音乐与文化和经济的本质关系。和教授则表示了他对桑教授所讲内容的“三个呼应”(音乐是一种感受,文化是一种需求,经济是一种基础)及“两个认同”(知行合一和经济不息)。杨民康教授用大量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集中展示了柬埔寨吴哥窟石雕壁画中的乐器与舞蹈。杨教授从神话故事“搅拌乳海”切入,展示了吴哥窟乐器的乐器形制、表演方式及运用场合,并分别从宗教风格、舞蹈形象风格和舞者形象特质等方面讲解吴哥窟的舞蹈。赛米教授在讲座中详细介绍了木卡姆音乐的历史由来、表现形式及保护现状。格桑曲杰则以图片、音频相结合的方式,为大家生动呈现了西藏的传统音乐文化。
|
(刘桂腾教授学术讲座) |
|
(刘正国教授学术讲座) |
|
(和云峰教授学术对话桑海波教授) |
|
(杨民康教授学术讲座) |
|
登坛讲学的学者中,亦不乏我院音乐学系的教师。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刘正维教授的讲座题为《从“三色”析湖北对戏曲声腔的特殊贡献》,他以“何为三色”切入论题,从听辨的“三色”论、“三色”的分布、湖北对“三色”的特殊贡献、男女与行当分腔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刘正维教授还指出,湖北得天独厚成了一片色彩丰富的宝地。既注重用徵羽宫三色“三音列”,表现戏曲中各种不同的情感,也注重以不同色彩的“三音列”,表现男女不同的行当与人物。作为西方音乐史的资深学者,汪申申教授以《18、19世纪两桩中西音乐会交流个案引发的思考》为题,阐述了容易被人忽略的中西方音乐之“同”,认为两者之间的“包容性”、“互补性”才是双方音乐交流的重要基础。音乐学系青年教师邓军博士在题为《十八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初谈》的讲座中,列举了大量作曲家与音乐作品,详细讲述了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善感风格等18世纪一系列音乐风格的产生与发展。由此观之,活跃在音乐学教学科研一线的,既有老一代的知名学者,更有年轻的八零后学人,这无不体现出音乐学系学术薪火的代代承传和“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勃勃生机。 |
|
(刘正维教授学术讲座) |
|
(汪申申教授学术讲座) |
|
(青年教师邓军学术讲座) |
乐学系自1986年至今,历经几代学人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音乐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理论人才。如今,三十而立的365bet备用网址台湾音乐学系,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将继续昂首阔步、孜孜前行!(摄影/史濮瑜、杨龙)